为聚焦研究思路与结构方程模型,助力教师提升复杂问题研究指导能力,6月26日,经济与贸易学院在英才校区教学办公楼327举办了“研究思路与结构方程模型”专题讲座,讲座由我院青年博士曾梦杰老师主讲,我院拟参与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全体教师聆听了讲座,讲座由我院院长李光讲授主持。
曾老师的讲座围绕实证研究的完整框架、结构方程模型(SEM)的原理与应用等核心内容展开,为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系统性研究提供了专业指导。曾老师的讲座具体包括以下内容:一是研究思路的系统化构建。曾老师以"提出问题-分析问题-解决问题"为主线,详细讲解了毕业论文各章节的逻辑衔接:(1)绪论写作:强调"问题意识"培养,建议通过"现实矛盾→理论缺口→研究问题"三步法确定选题价值;(2)理论分析:需构建“自变量→中介变量→因变量”的完整理论链条,推荐使用思维导图梳理变量关系;(3)研究设计:要明确研究假设与对应的验证方法,区分探索性与验证性研究设计。二是结构方程模型(SEM)全流程解析。针对经管类论文中日益普及的SEM方法,曾老师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:(1)模型优势:可同时处理潜变量、测量误差和多层因果关系,适用于满意度、行为意愿等复杂构念研究);(2)操作演示:通过AMOS软件展示验证性因子分析(CFA)、路径分析等关键步骤;(3)适配度指标:详细解读χ²/df、CFI、RMSEA等核心指标的标准阈值与解读方法;(4)结果呈现:示范如何规范绘制路径系数图并撰写分析报告。三是数据收集与实证分析要点。(1)量表设计:推荐使用成熟量表(如李克特5级或7级量表);(2)样本要求:SEM分析至少需要200个有效样本,建议提前进行效度分析;(3)稳健性检验:可通过Bootstrap法或多群组分析验证模型稳定性。
在互动环节,与会教师就“如何判断使用SEM还是回归分析”“量表本土化改编的注意事项”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。曾老师建议,当研究涉及潜变量或多层中介效应时优先选择SEM;使用国外量表时需进行文化适应性检验,建议先开展预调研;对于本科论文可适当降低适配度标准,但必须保证核心指标达标。
本次讲座是学院“毕业论文指导能力提升计划”本学期的最后一次活动,通过系列培训,对提高我院2026届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后续,将根据需要,陆续开展相关培训或研讨,持续为教师提供前沿方法学支持。

